close

 吃完前面的大餐廳後,讓我們回到台灣俗民的食物上面,就從一顆小小的檳榔開始吧。到底檳榔做的料理是什麼滋味呢?做為古典詩題材有什麼獨特之處呢?

   我們可以找到幾首關於檳榔的詩作,先來看看第一首。

檳榔子 施鈺

博物曾看選賦詳1,仁頻2 著號即檳榔。平林幹聳千竿直,近宅花迎十畝香。
綠繞羣呼青子熟土人呼為青子,紅殘徧許白丁3 嘗。村墟4 趁市皆充案5,閨閣共珍半貯囊。
淡可療飢醫苦口6,津能分潤滴枯腸7。非關飽腹有茶癖8,未必頳顏是醉鄉9
盡日交游持以贈,不時咀嚼味尤長。瀛壖10 自昔稱多瘴,佳實功宜補藥方11


【注釋】(摘自愛詩網)
1. 博物曾看選賦詳:檳榔在博物志、文選賦中皆曾詳細記載過。
2. 仁頻:檳榔的別名。《漢書• 司馬相如傳》:「留落胥邪,仁頻並閭。」顏師古注曰:「仁頻即賓桹也。」
3. 白丁:指一般百姓。
4. 村墟:指鄉村集市。
5. 案:古代短腳盛食物的託盤,亦指長形桌子。
6. 淡可療飢醫苦口:食檳榔可以飽腹,解除飢餓苦口。
7. 津能分潤滴枯腸:嚼檳榔可以生津止渴,滋潤腸胃。
8. 非關飽腹有茶癖:言食檳榔非為飽腹,蓋嶺南人習慣以檳榔代茶。
9. 未必頳顏是醉鄉:頳,音ㄔㄥ,古同「赬」,紅色。檳榔吃後會面紅耳赤,如醉酒一般,故此句言臉頰潮紅,未必是因為醉酒。
10. 瀛壖:音ㄧㄥ ˊ ㄖㄨㄢ ˊ。瀛,海。壖,岸。瀛壖,海岸。
11. 佳實功宜補藥方:言檳榔子有禦瘴的功效,是重要的藥用植物。


此首七言排律,首先描寫檳榔自古曾被記述於書卷,再從樹幹聳直樣貌描述,開花結子,還有其療效。接著描述當地人買賣檳榔、以檳榔作為交誼的過程。這首古典詩作者為施鈺(1789-1850),是原籍福建晉江,為施世榜七房孫。是清代渡台的文士,但其渡臺原因不可考

再看看另一首檳榔詩,是另一位清代渡台文人所寫。

檳榔筍 胡承拱


青子和灰曾代茗,白肪包籜復中蔬。
蠻鄉風味新奇劇,坡老徒誇食木魚。

檳榔為棕櫚科喬木,樹幹通直無分枝,可長至一、二十公尺高,簇生果實數百顆,形狀橢圓,屬熱帶植物。大陸嶺南、海南島、臺灣等地嚼食檳榔的風俗習慣相當久遠, 東漢時代就有以荖藤拌灰並食的記載,南方氣候濕溽,人們吃檳榔袪瘴癘、寄生蟲,並有消滯去膩等多種療效,檳榔在臺灣早期先民的生活中,是不可缺少的食品,送禮待客甚至平息糾紛都要來顆檳榔。(摘自愛詩網)

作者胡承拱(1776-1832) 道光元年(1821)3 月調補臺灣兵備道。這首詩為三首〈檳榔筍〉之第一首,詩中先介紹臺灣將檳榔抹上石灰的吃法,接著描寫其外觀。強調其滋味知新奇,並稱連好吃的蘇軾都不解其滋味。

相比前兩篇日治時期的詩作,這兩首詩清代文人作品似乎無甚特別之處,既沒有詠物寄喻也沒有托物寫志,反而像是純粹的風土紀錄
我們可以發現,清代文人所寫的古典詩多記述台灣物產,譬如檳榔在《全臺詩》中屢見不鮮,其他特產如芭蕉、木瓜、鳳梨、龍眼、番石榴、梅子等等也同樣成為詩的主題。為什麼這些清代古典詩多以物產為主題呢?這就要從清代文人的宦遊身分講起。

異國風情與本土風俗

   台灣的文學開端可說是一次異國的新奇之旅,就像馬可波羅遊歷中國一樣。當時來台的清代文人用一雙新奇的眼捕捉台灣的獨特風貌。在施懿琳的 《從沈光文到賴和-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》(春暉,2000)中有這麼一段話︰「雖然正式納入中國的領域,但在心態上仍將台灣視為海外異域……在這樣的情況下,根據清朝來台人士心中的概圖所衍生出來的文字書寫,往往充滿濃厚的『異域想像』」。
   從中我們可以了解,清代宦遊人士眼中所見的台灣是如此不同於中國的景色,因此他們首要之務便是調查探勘這處「化外之地」,這也是這時期出現眾多物產詩和風景詩的緣故。台灣土地上的原住民也是他們記述的重點,如前面提到檳榔交易過程。(更多當時風土民情記述可以從郁永河《裨海紀遊》與黃叔璥《臺海使槎錄》這兩本隨筆散文)。
   總之,這時期的文人就像是人類學家調查田野一般,用文字紀錄下異地風俗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就可以明白為何詩人愛以台灣特有物產入詩。
這種將台灣視為異域的書寫,些學者以「殖民書寫」來看待,也就是以「統治者」與「被統治者」的角度來看待
   這個觀點以為清代文人調查台灣風俗是為了往後治理所需,就如同歐洲人類學家在太平洋島嶼上的調查一般,是為統治者而作。從這個觀點出發,我們可以比較台灣本土文人與宦遊文人作品的不同之處。如被稱為「開台進士」的鄭用錫(1788-1858)所寫的詩作〈舂檳榔〉:

生長蠻煙瘴雨1鄉,非關消食23 檳榔。
可憐衰齒4 全無用,薄味5 仍須借汝嘗。

【注釋】(摘自愛詩網)
1. 蠻煙瘴雨:原指蠻荒地區的煙雨瘴氣,此指臺灣。
2. 消食:消化食物;助消化。
3. 饋:指進食。
4. 衰齒:年老。
5. 薄味:淡薄的滋味。

 

   鄭用錫原籍福建漳浦,明末遷居金門浯江,乾隆39 年(1774)其父崇和移居臺地後壟,嘉慶11 年(1806)又徙往竹塹,於是落籍當地。道光3 年(1823)考取進士,被稱為「開台進士」是台灣歷史上很重要的人士。若比較本地文人和宦遊文人的作品,可以發現前者較不重視檳榔的新奇性,也不會把檳榔描述成異域物產,而只是把檳榔作為生活中的一項食物。在〈舂檳榔〉這首詩中,詩人因牙齒問題無法咀嚼,只好先將檳榔搗爛吸食,顯示其對檳榔的愛好,讓人想到許多現代人也是吃檳榔上癮。
我們可以發現本土文人和宦遊聞人詩作的些許不同,可若是用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來解讀這首詩,又未免有點過度解讀,也難以全面。

 

而且我個人認為,檳榔這種果實本身便具有某種神秘性,很難不用一種獵奇的眼光看它,譬如原住民祭典都要以檳榔祭神,檳榔也象徵愛情和友情,還有一種對山林的渴望象徵。因此,在這篇文章結尾,讓大家聽聽以檳榔象徵友情的一首歌曲。說來不好意思,作者是我本人,大家加減聽聽吧。

檳榔樹上            詞曲: linn  主唱:supecooky

木梯子跨到樹上 一段苦味的時光
搭起你的手來 這兒是離神最近的故鄉

上來這裡欣賞 伴隨晚風和炒菜香
別讓山腳下的彩浪將你的雙眼驚慌

曾在檳榔樹上 貨車載滿小鎮歌唱
山下刺眼的銀河 永遠在忙碌喧嚷

不過是星星倒映的光 摘一顆苦味的檳榔嚐嚐
短暫的夢閃過 風把我們吹向何方

 

    

 

 


敬請期待下篇文章

arrow
arrow

    li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